将一生献给佛 ——释果武住持

1970年3月,住持释果武出生于安徽阜阳。1982年在少林寺出家,学习武术、气功等十八般武艺。1985年游历九华山,1998年云游江西,1999年在江西余乾县修建第—家寺庙——洪福寺。2002年,荣膺佛禅寺住持。2004年,荣膺广法寺住持。2006年政府正式开放广法寺。现任新建县政协委员,新建县佛教协会会长,佛禅寺住持,广法寺住持
少年佛家弟子
释果武住持1970年3月出生于安徽阜阳,1982年,12岁的他便在河南少林寺出家,跟随师傅学习武术、气功、念经等十八般武艺。学习时件辛苦的事情,玩是少年的天性,在很多的时候他都是调皮的。偶然的一次机会,少年接触了佛教,这种佛教是一种自利教,它主张自我解脱、自我拯救,通过布施“赕”来行善、修行而达到涅槃,即达到一种幼想的超脱悲欢苦乐和超脱生死的境界。佛教对人生提出了一种因果报应的理论。宣传人生有生死轮回的三世说,即过去前生、现在今生、未来来生。这三世轮回都在天堂、地狱、人、阿修罗、畜牲、饿鬼之间轮回。如果今生不修行积善,死后就要入“磨姆纳火”--地狱,遭受油锅煎熬后,分身等罪,来世也只能转生为饿鬼、畜牲。
这个理论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,虽然年纪小,不能完全弄懂其中的奥妙,但是他相信,做人要与人为善,必须时时行善,为他人造福,那样自己也能得到神灵的保佑。坚定了这样的信念以后,他立志出家,立志为人类造福,宣扬佛法,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神灵的护佑。
坚定这样的信念以后,少年每天四点起床,四点半上殿念经,学习佛法,六点半用斋,用完斋后又一心一意扑在经书上,学习做功课。开始时,这样的日子让他倍感孤单,经常想念远在安徽的父母,可是,既然坚定了这条佛学的道路,那么就要坚持到底。以后在每次念经学习感到孤独无助时,他都会以自己心中的信念要求自己,以以人为善的理念约束自己,使得他一次次坚持下来,为自己心中的信念继续努力。
在他自己的约束与坚持下,他渐渐适应寺庙的生活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光阴荏苒,转眼来到公元1985年,他终于学满出师,在离开少林寺的那一刻,他是多么不舍,即将离开自己已经习惯的地方是多么不舍,可是,他想起自己心中的使命,心中的信念,毅然决然离开少林寺,开始了自己的云游生活。离开少林寺后,他来到了九华山,为弘扬佛法,宣扬善行他做了不少努力。
公元1998年,他云游来到江西,并于第二年在江西余乾县修建第—家寺庙——洪福寺。这样,为他的宣扬佛法奠定了物质基础。以后他的佛法宣扬活动可谓盛大。
身兼多职
2004年,释果武荣膺广法寺住持。在他的主持下,在广法寺修建了大雄宝殿、三圣殿、地藏殿、灵官殿、斋堂、居士楼,如今正在修建的天王殿。大雄宝殿内的释迦摩尼佛、药师佛、阿弥陀佛、文殊佛、观音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十八罗汉,地藏王菩萨,灵官菩萨,韦陀菩萨。佛像大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,神情动作千姿百态。有的咬牙切齿,怒目而视;有的朱唇微启,面带微笑;有的盘膝而坐,双手合十;有的金鸡独立,手舞钢鞭;有的眼睛半闭,手持经卷。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
对于广法寺的建设,他有很多想法,他说,要将寺庙建的更有佛禅韵味,让更多的人受到禅宗的指导,并让那些本身信教的人有场所进行朝拜。他说,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,但是为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信念,他愿意为此付出。
释果武同时是佛禅寺的住持,新建县佛教协会会长。对于佛禅寺的建设和规划,他说与广法寺想法一样,将寺庙建设好,让广大信佛、爱佛的人真正得到佛法的熏陶。
归一大师
现实中不少人烦恼忧郁,没有本该有的气魄与胆量。问及住持如何消除烦恼这做到心静这一问题时,他说,人之所以会有烦恼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经常追逐心理见闻觉知的有所爱之情感,进而产生染着不舍的贪、嗔、痴占有欲望,让情绪随着欲望变化衍生世间的困境与痛苦,因此不容易觉悟到诸法无我、诸行无常的道理。至于该如何消除烦恼呢?他指出,《心经》中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恶”,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,无不是种种因缘、条件组合成立,并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无常变化,心意识亦是五蕴慢慢累积,运用内心智慧观察种种因缘和合的假相,心性自然就不会陷入烦恼里,进入万法皆空的空性状态,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。
释果武住持还说,在佛门,要做到不贪吃,不贪财,不贪名,将七情六欲淡忘,信仰佛教,皈依佛门,做到心中有佛,心中有信念。那样就能将人世间的名利淡忘,做到没有烦恼,心静。
问及以后期待的生活时,释果武住持说:“等到广法寺和佛禅寺建成,建好之后,我会在寺庙里静修,闭关修行。让自己以后的生活更清净,真正享受生活,享受神灵的庇佑。”